探秘中国“百慕大”,这样的美景您绝对没有见过……

2025-04-21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探险梦,这是人类对自由与未知的渴望。黑竹沟,一个藏在云里,提起仿佛在梦里的地方,是探险者列为“此生必去”的秘境。


说黑竹沟是一块遗世独立的秘境,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。


地处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内的它,面积约575平方公里,沟内重山叠岭,古木参天,终年笼罩着变幻莫测的云雾。进入沟中,人畜便容易迷失方向,屡屡神秘失踪,因此被当地人称为“斯豁”,即“死亡之谷”


为什么黑竹沟的神秘诡谲之名流传多年?


这是因为黑竹沟处在神秘莫测的北纬30度线上,长期未解开的神秘失踪之谜”“地磁异常之谜”“动植物之谜”,以及代代相传的彝族古老传说,与彝族人民对这片土地的崇拜,都为它覆上了层层神秘面纱,使它被海内外称为“中国百慕大”“世界迷都"


然而,《探秘“中国百慕大”——30年黑竹沟科学考察与生态保护纪实》一书,就像一束穿透迷雾的光,用科学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这片区域的真实面貌。



提到“中国百慕大”,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和令人向往的秘境景观。而朱荃先生,这位曾经从四川省地震局下派到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副书记,用他长达6年的亲密接触,为我们揭开了黑竹沟神秘面纱的一角。


1994年起,本书的作者朱荃老师便与黑竹沟结下了不解之缘。26年间,他带领省、市、县专家学者组成的科考队,无数次深入这片神秘的土地,用科学的光芒照亮了那些隐藏在迷雾中的秘密。书中,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和珍贵的图片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原始森林的壮丽画卷:奇峰耸立,瀑布飞泻,古木参天,仿佛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。


书中详细记录了科考过程中的艰辛与发现,从地质构造到生物多样性,从气候变化到生态系统功能,每一项研究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。特别是对那些古老铜矿冶炼遗址的考察,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,更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与人类文明的深厚渊源。


书中还生动展现了我国科技干部与科研工作者共生共长的奋斗历程。在特殊历史时期,众多参与科考工作的青年才俊,怀揣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扎根科研一线。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淬炼出的探索精神专业素养,不仅推动了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,更孕育出独特的科学精神传承体系。


科学的光芒,让黑竹沟的神秘不再是恐惧的代名词,而是自然与人类智慧交织的璀璨篇章。


黑竹沟科考示意图


《探秘“中国百慕大”》中,除了科学探索的严谨,还有对生态保护的深情呼唤。朱荃先生在书中用近300幅现场图片,向我们展示了黑竹沟这片绿色基因库的美丽与沧桑。


这些图片,不仅记录了黑竹沟的自然风光,更见证了朱荃先生及其科考团队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。在那个盲目乱砍滥伐的年代,黑竹沟的生态环境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然而,正是科考活动的举办,让这片珍贵的生物多样性绿色基因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保护。


朱荃先生在书中提到,科考队员们在深入秘境的过程中,始终尊重自然,爱护原生态古树奇木,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绿水青山。正是他们的努力,促成了峨边适时制定停止砍伐黑竹沟森林的战略决策,进而推动了四川省乃至全国的“天保工程”


这些珍贵的图片和生动的描述,不仅为峨边乃至四川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“绿色行动”做了生动的诠释,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生态保护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。



黑竹沟风光


如果说科学和生态是《探秘“中国百慕大”》的骨架和血肉,那么赤子之心则是这本书的灵魂。朱荃先生在书中用鲜活的笔触,还原了十多次科考活动的现场,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黑竹沟的深情守望。


前后26次进入黑竹沟,累计穿烂了28双短筒胶鞋;

在科考营地与当地民工一起经受野外生存的艰苦历练;

为了峨边的文旅开发和绿色崛起,一再推延返回原岗时间,硬生生地把两年下派期延长至6年……


这些数字背后,是朱荃先生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无私奉献


即使在退休后,朱荃先生依然心系黑竹沟,他参加文旅规划评审会,强烈倡议并力推再一次组织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。


这份赤子情怀,让人动容,也让人敬佩。



黑竹沟


▲ 朱荃带着家人重游黑竹沟▲


读完《探秘“中国百慕大”》,仿佛随着朱荃先生的脚步,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。这本书,不仅是对黑竹沟科学考察与生态保护历程的记录,更是一次对科学精神、生态意识与赤子情怀的深刻探讨。


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朱荃先生对黑竹沟的深厚情感和对科学、生态的执着追求。


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,不要忘记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,不要忘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好奇。同时,它也激励着每一个人,无论身处何地、从事何种工作,都要怀揣一颗赤子之心,为了心中的梦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


分享